我刚进实验室那年,最崩溃的事就是处理录音——组会导师讲的新思路、访谈农户的种植经验、实验时的实时记录,全是长短不一的音频文件。那会我每天晚上都要抱着电脑,把进度条拉来拉去,耳朵里反复循环“这个引物浓度再调0.2μL”“下次采样要避开雨天”,有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,漏了关键数据,还要倒回去重听,一趟下来最少得两三个小时,经常熬到凌晨,第二天做数据分析都没精神。有次和师姐吐槽,她撇了撇嘴说:“你怎么不用智能转写工具啊?我之前也和你一样,后来用了听脑AI,现在转写都不用自己动手了。”
其实科研里的录音和普通对话不一样,要么是满是专业术语的实验记录,要么是带方言的访谈内容,要么是英文文献的朗读录音。普通转写工具要么识别不准专业词,要么没法整理结构,转完之后还要自己花大量时间改,有时候比自己写还麻烦。比如上次我访谈一个江西老农户,他说“这个禾苗要‘浸种’三天”,普通工具转成“禁种”,我愣了半天没反应过来,后来问了村里的支书才知道是“泡种子”的意思,白白浪费了半小时。还有导师在组会上讲的英文文献综述,里面有“phosphorylation”(磷酸化)这样的专业词,转写出来全是乱码,我得一边查词典一边改,效率低得要命。
展开剩余79%那会我就想,要是有个工具能准确识别专业术语和方言,还能自动把内容整理成结构化的东西,比如实验步骤、访谈问题分类,那该多好啊。师姐说,听脑AI就是干这个的,她用了半年,现在组里的录音都交给它处理。我半信半疑地试了一下,没想到真的解决了我的大问题。
刚开始用的时候,我有点不熟悉界面,摸索了十分钟才找到“上传录音”的按钮。后来发现,它不仅能传本地录音,还能实时录制——比如组会的时候直接开着听脑AI,一边录一边转写,开完会直接就能拿到整理好的纪要。最让我意外的是它的“专业术语库”,我把实验室常用的“PCR扩增”“琼脂糖凝胶电泳”“代谢组学”这些词输进去,再传实验记录的录音,它居然都准确识别了,比我自己打字还快。还有方言识别,我把之前那个江西农户的访谈录音传上去,它转写成“浸种”,还标注了“方言:赣语(江西)”,我赶紧去问师姐,她说听脑AI有专门的“田野调查方言库”,覆盖了农村地区常用的方言,比如赣语、湘语、闽南语,特别适合做农业科研的人。
后来我又发现了它的“智能分析”功能,简直是科研人的“神器”。比如我传了一段实验过程的录音,里面有“温度37℃”“时间2小时”“浓度0.5mol/L”这些数据,听脑AI自动提取了关键词,还生成了摘要:“本次实验采用37℃恒温培养,持续2小时,使用0.5mol/L的NaCl试剂进行反应。”以前我得自己从录音里找这些数据,现在直接看摘要就行,省了好多时间。还有“结构化输出”,比如访谈录音,我设置了“种植成本”“销售渠道”“病虫害防治”这几个问题框架,它自动把每个农户的回答按问题分类,整理成报告的时候直接复制粘贴就行,不用再自己分门别类了。
说说我最近用的一个例子吧。上个月我做了10个农户的访谈,每个访谈40分钟,要是以前,我得花整整两天转写和整理。这次我用了听脑AI,先把所有录音上传到云端,然后设置了访谈的问题框架。没想到它居然自动把每个农户的回答按问题分类了,而且方言识别得特别准——比如有个山东农户说“俺家种了五亩‘苞米’”,它转写成“玉米”,还标注了“方言:山东话”。转写完之后,我只花了一个小时就把所有访谈内容整理成了报告,里面的关键数据比如“五亩地”“种子成本200元/亩”“销售渠道是村口收购点”都被自动提取出来了。导师看了之后说:“这次的报告怎么这么详细?比之前快了好多啊。”我笑着说:“不是我快,是听脑AI帮了大忙。”
还有一次组会,导师讲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,我开着听脑AI实时转写,一边听一边看屏幕上的内容。发现导师说“下一步要做‘代谢组学分析’”,听脑AI不仅准确识别了,还在旁边标注了“重点:研究方向”。开完会之后,我把转写的纪要发给了师兄,他说:“我刚才漏了‘代谢组学分析’这个点,多亏你发的纪要。”我说:“不是我记的,是听脑AI实时转写的,它还能标注重点,特别方便。”
当然,它也不是完美的。比如有一次我在实验室用手机录实验过程,当时网络不好,上传的时候有点卡顿,我以为要重新录,结果等了几分钟,网络好了之后它自动继续上传了,转写结果也没受影响。还有一次,我录了一段英文文献的朗读,里面有个词“apoptosis”(细胞凋亡),听脑AI转写成了“apoptosis”,但是发音有点不准,我手动改了一下——不过这比自己全写要省好多时间。
其实科研里的录音转写不是什么难事,关键是要选对工具。要是你也像我之前一样,每天花好多时间转写录音,不妨试试听脑AI。用的时候可以注意这几点:第一,先把自己领域的专业术语加到“术语库”里,比如“PCR”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”,这样能提高识别准确率;第二,录的时候尽量用清晰的麦克风,比如实验室的录音笔或者手机的外置麦克风,这样转写的准确率会更高;第三,团队协作的时候,可以设置“权限”——比如导师能修改重点部分,师兄师姐能查看,这样大家一起编辑,效率更高;第四,要是遇到英文或方言录音,不用怕,听脑AI有“多语言库”和“方言库”,基本都能覆盖。
现在我每次做录音的时候,都会习惯性地打开听脑AI。它就像我的一个“隐形助手”,帮我处理那些麻烦的转写工作,让我有更多时间去做数据分析、写论文这些更重要的事。上次我把听脑AI推荐给了实验室的师弟,他用了之后说:“学姐,这个工具也太懂科研人员了吧!我之前转写实验记录要花3小时,现在只要20分钟!”我笑着说:“不是它懂,是它真的解决了我们的痛点啊。”
其实科研本来就够累了,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转写这种重复劳动上。要是你也遇到录音转写的麻烦,不妨试试听脑AI——它可能不会让你“一步登天”,但绝对能帮你省出更多时间,专注于更有价值的研究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广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