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踢开中企就“称王”?印度特高压狂想曲的荒诞与现实
最近,印度电力部长的一番高调言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,宛如一颗巨石投入了舆论的湖面,激起了层层波澜。他自信满满地宣布,印度已经掌握了特高压技术,并豪情壮志地宣称“印度制造的辉煌时刻已经到来”。这番话让人不禁联想,印度似乎准备凭借这一技术在全球电力行业掀起一场“印度风暴”,让“印度制造”的旗帜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。然而,背后隐藏的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。
回到2019年,印度政府推出了一项带有浓厚“本土保护主义”色彩的政策——“本土优先”战略。这项政策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,强有力地控制着电力行业的订单分配,明显偏向本土企业。而外资企业则被迫承受一系列繁琐的审查和约束,犹如背上沉重的枷锁,步步艰难。这种政策的效果立竿见影,本土企业迅速崛起,几乎将市场份额全部占据,超过80%的电网订单被它们收入囊中。与此同时,这些本土公司还享受政府的大量补贴,像鱼得水般在市场中游刃有余。而外资企业则如同被推向了悬崖的边缘,生存空间急剧缩小,艰难求生。
展开剩余69%然而,在这场“本土企业大获全胜”的表演中,印度企业阿特兰塔电气的所作所为,更是让人瞠目结舌。该公司被指控涉嫌抄袭中国保变电气的核心设计,进行了一场不光彩的“模仿秀”。而更为荒唐的是,阿特兰塔电气却不以此为耻,反而宣称这些“借鉴”来的技术成果是公司“自主研发”的产物,理直气壮地在市场上招摇过市,仿佛抄袭的成果真的是自己苦心钻研的结晶。
借助这所谓的“自主创新”成果,再加上本土政策的扶持,阿特兰塔电气在竞标中大肆压低价格,竟然以低于市场价10?5%的“跳楼价”参与竞争。就像在一场本应公平的赛跑中,某些选手偷偷穿上了加速鞋,甚至还故意绊倒其他选手。这种恶性竞争让保变电气在印度市场举步维艰,最终不得不忍受累计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亏损,黯然退出,留下的只有满心的委屈和无奈。
进一步分析印度市场,便不难发现,它似乎形成了一种“引进-吸取-排挤”的循环模式。最初,印度曾是一个热情好客的“东道主”,通过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,仿佛在说:“这里有无限机会,欢迎大家来投资!”然而,当本土能力渐渐成型,印度就像一个学会几招三脚猫功夫的学徒,一旦学会了皮毛,就立刻翻脸不认人,开始通过政策壁垒、非商业竞争手段等“阴招”排挤曾经的“贵客”,唯恐外资企业的存在威胁到本土企业那脆弱的市场份额。
然而,现实给印度当头一棒。事实上,印度目前掌握的特高压技术,距离全球最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,其技术水平甚至落后中国大约十年。这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,幻想着能够超越已经在飞奔的大人。更为关键的是,印度在特高压领域的核心部件仍然严重依赖进口,距离真正实现“自主可控”还有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。即使其国内的电网设备已经老旧不堪,本应积极寻求国际合作,借助外力提升技术水平,却在多次国际合作机会面前失守,做出了令人失望的种种举动。
如今,印度却急于高喊“印度制造席卷全球”的口号,难道不显得过于心急了吗?这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,迫不及待想要跑步,注定会摔得头破血流。今天,全球电力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各国必须携手合作,推动技术共享,而不是一味地在政策上制造壁垒,搞封闭式竞争。如果印度希望真正实现“印度制造”的崛起,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需要的,不是空洞的宣扬和不切实际的狂想,而是脚踏实地的技术创新和真诚的国际合作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